充电宝3C认证风暴:单个认证成本约1分钱

Connor 欧意交易所官网 2025-07-09 1 0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编辑 陈莉 校对 付春愔

从召回潮到认证严查,充电宝行业驶入3C“深水区”。

7月6日凌晨,罗马仕发布内部通知,罗马仕正式发布停工停产文件:2025年7月7日起持续6个月。除召回相关员工外,其余员工停工停产。罗马仕“轰然倒塌”。

这一场因充电宝在航班上热失控引发的排查,致使罗马仕、安克创新等头部企业发起召回,随后蔓延至充电宝行业3C认证大检查,充电宝行业正面临史无前例的审视与修正。此次3C认证风暴堪称充电宝3C认证的“成年礼”。

认证行业人士林涛(化名)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充电宝的3C认证成本并不高,认证一个型号才2万元,一张证书上会放多个型号,摊到每个充电宝上的认证费用成本低至一分钱,贵的也就几毛钱。认证流程也并不复杂,主要为三个环节:从样品送检到入工厂检查,再到出厂抽测样品再核验,最后就是认证审核后颁发3C证书。

他表示,其中第一环节只对来样负责,不容易出问题,而后面两个流程则存在弄虚作假的空间。有专营的认证代理机构轻车熟路,利用漏洞投机取巧。有代办商家声称,只需2900元即可借用其他工厂的3C资质,省去了几个月的下证时间。

充电宝3C认证风暴:单个认证成本约1分钱

▲带有3C认证标识D的充电宝。图/ic

【认证“大考”】

充电宝热失控,3C认证破局安全囚笼

由罗马仕引发的充电宝危机,正蔓延至整个行业。

“这次风波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电芯行业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罗马仕产品事故高发的问题,这两件事情有联系,但也都可以单独来分析。”罗马仕内部人士郭毅(化名)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为何充电宝安全事件依旧频发?在充电宝业内人士郑理看来,目前市场上的低成本、低认知、品控标准低,共同构成充电宝电池安全的核心难点。

展开全文

核心原因在技术层面,电芯热失控问题短期内难以完全控制,组装厂需进行50-400次循环测试才能发现风险(远超常规5-10次测试),这就迫使电芯厂加强对材料商的管控,例如正负极材料和隔膜使用的材料。他表示,“目前,电芯厂、组装厂或者品牌商,对电芯热失控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把控。”

郑理表示,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电池技术在不同应用领域出现了分化。充电宝使用的材料体系与汽车或者手机材料体系有一定差别。汽车主要采用三元电池与铁锂电池体系,手机电池大部分采用钴酸锂体系;充电宝少部分采用钴酸锂,还有一些是三元电池加锰酸锂体系,大部分采用三元电池体系。

“如果电池厂生产面粉,充电宝厂生产馒头和面包,利润不高,原材料和制作成品质量不高大家都可以忍受。但目前涉事企业的售价并不低,出事不应该。”林涛表示不理解。

基于行业的认知偏差,市场长期低估充电宝的技术门槛,将其视为“简单产品”,导致低价材料、品控标准偏低,最终产生安全事故。

正是这些频发的安全问题,倒逼监管出手。

早在2023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自2023年8月1日起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CCC认证管理。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CC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近期,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为进一步提升产品安全门槛,规范行业,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开征集17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其中包括《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修订计划拟新增或加严过充电、针刺、挤压、热滥用等试验要求,拟提出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直接影响电池安全的关键材料要求等。

“正规企业会严格遵守规定,品牌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符合要求,可能直接关停或者下架。认证机构更加严格。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没有3C认证的就不能购买。”郑理认为,市场对产品会有重新认知。

【认证成本】

认证费用摊到每个充电宝低至一分钱 罗马仕、安普瑞斯3C认证重新核验

“认证一个型号才2万元,一个型号卖几十万只(此次召回数量都是百万级),而且厂家并非这样认证,一张证书上会放多个型号,摊到每个充电宝上的认证费用成本低至一分钱,贵的也就几毛钱。”林涛表示,充电宝的3C认证成本并不高。

多位检测、认证的业内人士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3C认证费用对于销量大的大企业来说并不高,分摊到每个充电宝产品的成本很低。

据业内介绍,充电宝3C认证主要由三家认证机构承担,包括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威凯认证检测有限公司、上海添唯认证技术有限公司,各占1/3。 完成一项3C认证的费用通常在2万至3万元人民币之间,且整个流程通常需要至少3个月时间。

认证流程包含以下步骤:第一步,企业提交申请,提供产品信息和相关资料;第二步是样品测试,将产品送至指定实验室进行检测;第三步工厂检查,认证机构对生产工厂进行现场审核;第四步,认证审核,审核通过后颁发3C证书。

罗马仕在其官网介绍,公司于2023年获3C认证的移动能源品牌,为行业首批。而此次罗马仕召回的49万件充电宝,正是公司获3C认证期间生产的。

如今,3C认证正在重新核验。罗马仕产品多个证书处于“已暂停”状态,显示的原因主要是“证书暂停后需向分中心/北京检查部申请恢复的情况”,证书状态变化时间集中在6月14日。安克创新处于“已暂停”的认证证书中,有的原因是“生产厂不接受认证机构未事先通知的监督检查或监督抽样检测”。

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是罗马仕充电宝的锂电池供货商之一。目前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拥有的74张3C证书,均被认证机构暂停或撤销。无锡市市场监管局已依规对该企业生产的锂电池产品全部封存。

对于市场有传出,市面上可能超过50%的问题电芯还在流通,但因为没有召回机制,它可能还会存在风险。林涛预计,“接下来可能还会有企业发起召回。”

近期,充电宝企业都在加紧做3C认证。一家第三方检测机构负责人佑安(化名)介绍,最近申请确实非常多,在风口上有一部分企业已经完成了部分产品。

佑安提到,近期3C认证周期拉长,“认证周期长短取决于工厂,部分工厂体系资料完善,生产较快,认证数量大增,因此周期延迟20天到一个月。”

【认证漏洞】

认证代理机构利用漏洞投机取巧 头部科技公司计划入局充电宝行业

“产品标准认证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如果想要钻空子,总能发现漏洞。”林涛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林涛介绍,认证的第一环节是型式试验,就是样品送检,确认样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第二环节相当于工商检查,是进入工厂检查,因为第一个环节可以购买好企业的产品送检,检查生产来料、工艺控制,是否有能力生产出好产品,是否能够保证持续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称之为产品一致性。第三步是出厂抽测样品再核验,检查是否一致。

“一个工厂一年只去一次,成本并不高。第一环节不容易出问题,因为有标准,只对来样负责,后面两个流程则存在弄虚作假的空间。”林涛指出。“认证代理机构轻车熟路,利用漏洞投机取巧。”

有代办商家给出了捷径:借用其他工厂的3C资质,厂审他们来承接,这样操作的优势是即便没有工厂也能拿到资质,费用只需2900元,不仅便宜,还省去了几个月的下证时间。

“如果是平台入驻或者是上架宝贝需要,我可以找个对应你类目的授权一个给你,包你上架宝贝。一个平台一年费用2500。”该商家介绍。

该商家解释,“授权是指借别人公司的3C证书,上传平台使用。授权只有授权书上面有你公司名称和盖章,证书上面是没有你公司和产品信息。”

记者注意到,该商家的授权服务有超600人付款。

佑安也表示,企业想要认证就会将样品送至检测实验室或者由实验室安排业务员过来拿。这个过程中不排除有些企业在认证时使用较好的材料,而在生产大货时又是另一种情况。

“第三方检测机构,包括发证机构检测机构样品没有问题,也没有资格对大货样品进行抽检,只有各地的工商部门和海关检测中心具有抽检执法权。”佑安还提到检测机构的局限性。

在佑安看来,审核人员对所有生产管控和各个环节品质需要核对。这个过程对于重视品牌和品质的企业而言,是一场质量的提升和改变。

“不过,有些企业将这件事情视为例行公事的流程,应付了事,可能出现审核人员离开后,继续按照原有方式处理。”

此次充电宝风波,正是电芯供应商更换了材料。“确实是供应商的材料有变化,我们沿着这条线排查,又发现有部分批次的检测结果显示正极材料的金属异物超标。所以最终确认,这批电芯的材料过程中有多次变更,这意味着电芯有多重风险。”安克创新副总裁、充电及储能业务负责人熊康接受采访时提到。

据郭毅透露,罗马仕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由于追求低价,能给到经销商的利润非常低,为了多挣点钱,这些经销商会在拿到罗马仕的生产许可之后,去找一些不知名的小厂代工,没人打开看充电宝里边具体是什么材料的,真假难辨。”

然而,充电宝企业的毛利率并不低。安克创新2022年-2024年充电类产品毛利率分别为41.86%、42.26%、41.46%。绿联科技2024年充电类产品毛利率36.57%。另据郭毅透露,前几年,充电宝企业的毛利率曾高达80%,在2022年下降到40%。业内表示,“从制造业来看,这个毛利率水平已相当不错。”

不过,好在漏洞正被填补。今年5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一部曾发布《关于移动电源(0914)、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0915)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程序调整的通知》显示,自2025年5月6日(含)起调整为唯一认证模式——“型式试验+初始工厂检查+获证后监督”。自当日起受理的新申请,实验样品由原来“企业送样”调整为“从生产现场抽样”。

此举可能会筛除部分低质企业。佑安介绍,目前中小型企业想获得3C认证并不容易,因为在审厂环节没有固定工厂,所以不具备3C条件。很大一部分贸易商虽然从工厂拿到货物,但是工厂可能不愿意配合3C认证。

“在现有体系下,大家对品控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向手机厂看齐,按照标准要求生产充电宝的电芯。 ”郑理观察发现,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家的充电宝,绿联、倍思还有一些新兴品牌都有机会承接这部分市场份额。

目前,手机企业充电宝型号非常少,而且以老型号居多。有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仍有头部科技公司正计划进军充电宝行业。

评论